武当|太乙|内功|养生|道家|站桩|静坐|修真
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武当太乙内功交流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5497|回复: 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武当修真秘籍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月影之剑 发表于 2006-9-18 12:22:0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《武当修真密笈》武当拳宗

三丰祖师修道真言三则:

一、说我颠来我就颠,颠颠倒倒有根源。一三三一颠倒颠,三三重叠上九天。九天之上有九真,九真返还化一元。阴阳气数乃造化,顺则生凡逆成仙。
二、天上玄壶生青酒,地下玉池长红花。青酒红花千年药,饮酒观花不老仙。
三、天上玄女酒,地下王母桃。饮酒吃仙桃,三餐吃个宝。

练武二则:

一、心存武当山,山峰在眼前。不入玄岳门,难学武当拳。(朝山拜祖)
二、太乙神剑门,玄妙在字中。写字即成拳,行笔是练功。悟到自然得,无须学套路。(认门)

镇门印(二):

一、写字抒剑气,作画发文光。
二、有为之极归于无法,取法自然通神达化。
以上二印是本门镇门之宝,原系铜铸,早已遗失,现以石刻代替。大小与原来仿佛。此二印原本签于武当拳宗之首页和末页。

秘笈五要

一、引言:吾家祖传藏有武当拳宗,卷首载有秘笈五要,(原系行龙草书抄本)均于十年动乱中遗失。仅依所传和练功所得回忆追写,拳宗已经逐断分别载于《体育文史》和《武当》杂志。为了阐明武当太乙神剑门字拳基本功得真义,特将秘笈摘要追写,以供技击家参考。古抄本字句深奥,每感难懂,遂用边忆边写。无奈年老多忘,难免遗漏和错误。虽然写出,已非武当古本真面目矣。希望读者教正是本。

目次

1、神功极致 2、扶正却邪 3、三圣归一 4、武通于医 5、拳纳于字

神功极致:

全有全能谓之神,万有万能谓之妙。先天地之先乃全有全能。生天生地乃万有万能。有是能之根源,能是有之结果。修真练武均本于此,不可不知。
技击之道,就是先求自身之有,而后显出外发之能。所以古人云:“练武不练功,乃是无油灯。黑暗竟瞎摸,迷途永不明”。神剑门主要以练功为本,拳术为末。功要内练,无形无象,潜移默化,不言不语,有象则乱,有架则滞。不言不语,暗自用功,此之谓也。功有多种,分列如下:一曰天衍功,二曰内观自在功,三曰五阳功,四曰五阴功,五曰五阴五阳太和功,六曰五神功,七曰五气功,八曰五雷功,九曰闪电功,十曰五音功,十一曰四光功,十二曰太岁功。功成方能练剑。剑有七星剑(天罡剑),有仙人剑,有天神剑。行功至极,以手代剑。气力均在于手。五神居于手背(五背),五气布于手掌(六掌),五力发于手指(十宣),要知武当真武磨针井,要晓剑河桥上石,铁杵磨绣针,工到自然成。此是武当真妙诀,吾传尔等,须自觉自悟。

扶正却邪

道,是正道。邪,是旁门。正道,是人道修仙道。旁门,是百灵求人道。正道有法,旁门有术,不可混淆。吕洞宾曰:“今生难得今已得,大道难明今已明。今生不向来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生?”此乃说明已得人身要知得度,了三生。证实人与百灵求道之不同。
求正道是夺天地自然之气,法天则地,法四时,知昼夜。
百灵是求邪道,夺人原阳,吸人之精血。百灵之术多种多样求道之法则只有自然一个一而已矣。百灵术讲显形,容易为俗人所领会,仙道求内得,往往招俗人之唾弃。正如老子所说:“下士闻道大笑,不笑则不谓之道。”即此意也。
百灵之术如龟蛇之吸引,龟吸以耳,蛇摄以舌。如龙听以掌,鱼性在尾。鲲鱼能化大鹏,鼠立可换蝠形。虽然百灵百巧,但始终难得人道。所以有诸多巧功,用麻醉之术,能为患者治病,用迷昏之法,更能惑人于不觉。似道非道,似法非法。是非之间,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。熏陶一时,遗害于将来。托诸巫医,装神充鬼,所以圣人不谈怪力滥神,此之谓也,道者岂可忽哉。

三圣归一

圣者圣于人也,一知无不知,于不知中而自知乃真知。仙者先于人也,一觉无不觉,于不觉中而自觉乃真觉。古之圣人知而后能明,古之仙人觉而后能法。明而后得,法而后成。得其物成其务,由先天地到后天地,两者虽异而犹同。
圣人知其理,著书立说。仙人得其道,内外双修。无圣其理难明,无仙其道不行。理出于固然,道出于自然。固然有限有度,用教化移风易俗。自然则无边无际,以造化显隐通微。教化有形,宣传于外。造化无形,修炼于内,以有形炼无形谓之修真。真在何处?就在人身,处处有精,处处有气,处处有神,以精化气,以气化神。神还虚再生精。依何而炼?曰法天则地,法天随天数而变,则地随地气而生。有中求无,无中求有,谓之有无相生(出于老子)。以有崖炼无崖,由无崖还于有崖。以时间觅空间,化成一体,谓之真一。如圣人诲人不倦,循序渐进。如仙人行功守恒。功到自成。说圣也可,说仙也可。吕祖祠有一楹联云:“称师亦称祖,是道亦是儒”。说明圣与仙殊途而同归。圣亦仙乎?其圣仙相合而神乎?道成自知焉。

武通于医

人都是外有肢体,内有性命。肢体父母所生,性命天之所赋。初生时天真无二,一切正常。年龄渐长,随时日而失真。加之四时气候,阴阳消长,生杀万物,肢体化生,时刻有变。情感性动,频于事务。因之天有不测之风云,人有旦夕之灾殃,遂有医道生焉。
医理深奥,谈何容易。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,练之于己。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。由己而及人,对灾病挽而回之,拯而救之,莫视医道小术,实有回天再造之力。例如古之名医,有很多人是以道成医。葛洪通丹术而能为人治病即其明证矣。只因年代不同,医法不一。上古则用砭针之术而演变今之针灸。中古则用切脉闻问,演变为今之按摩,近代乃有开方服药以及手术,医术转变虽有多种,但是总归都离不开阴阳之道。例如内经里就有法天法地四时,法自然。先讲得道而后为医用。此不易之理也。武当内家功法亦出于此。先讲练己而后及人。文可治病,武可克敌。克敌是知己知彼,方能致胜。治病是扶正却邪,乃能豁然而愈。医者如不懂病之来源,安能除患者痼疾?明乎此不是医而自成医矣。

拳纳于字

内家功法,视之无形,听之无声。总使人阐明于前代,但难传于后世,其原因是,非过即不及。语言繁琐,文字诡秘。令人找不到,摸不着。此乃违犯返朴之道也。正如武当楹联所云:“修玄妙诀无多语,识破原来笑煞人。”一如射箭无的放矢,言念及此,发愿翻而求之,乃将少林架子翻成内功。纳入文字之中。如此则有目的有着落。功法是由空间而求显实。余常谓徒曰:“写字抒剑气,作画发文光。”字是宏观,画是微观。写字作画在于执笔。笔有锋、有芒,锋芒向内是布气,锋芒向外是纵神,内劲出焉。笔动有阴阳,有刚柔,有吞吐,有伸缩,有转折,有迂回,有起落,有向背。思之于笔先,发之于纸后(力透纸背)。写字行拳同是在手,写字就是操手。手在乎自己,它是自己的手,亦动亦靜,从心所欲。字有万千,功有多种,过多则不精,不及则不成。所以按四时二十四节,择出二十四字。以资便于操手。谓之二十四字诀。又称之二十四字拳,乃神剑门之字拳也。此中有术有法有数有诀,非亲传(口授)不可得。先悟后得,则万法归于一个运字而成字拳矣。
晋时有白云上人者,道号紫真子。曾传书诀与王羲之,王羲之乃右将军,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,留名于后世。足证文武兼修,是有根源的。观夫书诀,它说明混元之理,刚柔之法,运用阴阳之道。其神、其气、其力,处处与内功技击相吻合,神心相印,余乃师之,遂有字拳之作,并以之用于单丁杀敌,多寡悬殊,竟能克敌致胜,实践之下盖亦神矣。
我与白云上人,从晋到宋元,上下千百年,虽未见其人,而吾实得其道通其神。精诚所感,如同亲授。因此我称之为神传的神拳。
字诀经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镌之于石,奇迹尚存,希望智者审之辨之,方知余言之不谬也。
兹将书法之神、气、力,纳入技击,形之于字。综合出六字真言,以示后世。详列于此:字写龙行草,拳练急就篇。囷囤四围固,团团(混)囫囵圆。道道连连进,达达迭迭还。时时刻刻练,日久字通玄。

附注(先祖所注):

三丰祖师不仅创有字拳,而且创龙行草书气行于字,别具一格。迄今蜀南川一带,民间尚存其楹联、条幅者。
分享到:  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!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!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
2#
 楼主| 月影之剑 发表于 2006-9-18 12:22:46 | 只看该作者
神剑门拳艺之一  ------ 十二论            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论捣隙

  人都有一体,一体又都有五官四肢。所以动手时,要先观他的全体,如镜照影,必有突出,定有空隙。突出是硬,空隙是软,手出隙随。此自然不移之现象也。硬出而必失之于软。手出之隙,往往多不自知。所以,技击之道,首先讲捣隙。舍其硬而取其软(阴处软,如腋窝、腿里、以及任督、腹部等处)。打阴不打阳,打软不打硬。凡敌人越凶狠,越要出阳刚之手,纵使高妙也必有漏空之处。所以,要捣其隙,击其软而避其硬。如此不仅敌人先出之硬手化为乌有,而他更难自防矣。软处每多要害,着者必伤。祖师口传云:   身法要裹得紧,正面观敌,侧身对敌。变脸打人,暗中出手,更能避对方捣吾隙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论出手和发手

  出手与发手不同,出手是行拳,发手是招法。出引要柔,发招要刚。引每多虚,发则必实。短出自卫,长发击人。反之短发制人,则必出长手以自卫。灵活运用,要长中有短,短里有长。长出则短发,短出则长发。长手在前则短手在后做攘手。短手在前则长手在后做攘手。短手要静紧,长手要松灵。如此则短不慢,长不远(迟),可以后发超前手。长手曲而柔,直而刚。短手要明柔暗刚。长手系用扔扬之劲,短手则用抓拿之力。短手由腕出,长手由臂发。手动身随,劲整力足。起则合提,落则分按。不急不徐,静中求动。动别忘静,左右逢源。出入自由,不封不闭不支不架。出手如鹰之准,发手如鹏之展。又静又快,先照后击。百发百中,如是则得出手之妙矣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论四病

  技击之道,乃内外双修。陶练心神气力之道也。学之纯,练之精者,方能一贯而成,如不谦身慎行,四病生焉。四病生,轻则学而无成,重则邪崇魔起,残废至疾。学者不可不慎。四病分诉如此:   一曰贪:   贪者是贪得无厌,学此顾彼。不问与自己是否适合。见着就学,东拼西凑偷偷摸摸的求成于一时,顷刻就想会一趟拳,几天就要会几趟腿。籍以人前夸耀,沽名一时。最终,拳不象拳,腿不象腿。表面上好似件件皆通,其实是件件稀松。可笑亦可怜。此其病一也。   二曰邪:   邪者是功乎异端。走入歧途。不入正宗,盲从瞎练,想入非非,狂妄自大,不求实学。竟抱幻想,一指可伤人命,半日便要登峰造极。招惹是非,丧生害命。此其病二也。   三曰巧:   巧者是独裁自专。一味占便宜,走捷径,学些个零零碎碎,见了张三那手好,就千方百计的学到手,见了李四那手强,就偷偷摸摸跟着学。东抄一把,西找一下,不管是否应用,以多为美,认为别人都没他鬼,没他乖。结果一无所成,什么也不是。落个跟着混,惹人一笑而已。此其病三也。   四曰吝:   吝者啬吝不肯用力也。明明能出十分力,他偏要省几成。点到为止,架子对了就算完事。既不钻研又不勤练。敷敷衍衍自以为得计。夏天不肯出汗,冬天又怕寒冷。教师一严,他则溜之大吉。以形象为玩耍,省劲就好。不求上进,专讲表面。如同吝啬之人,一文不出,还要摆阔气,走场面,结果不过欺人而自欺。此其病四也。   有此四病障碍于前,虽名师也难教之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论内养外练

  内要心意坚,外要身手勤。意坚必诚,诚则静,静则虚,虚则灵。时时这样想,须臾不能离。先求浑元达到周充。后则由刚而化柔,由柔再反刚,刚极则柔,柔极自刚,至空至虚乃纯柔,无气力乃真刚。由柔化虚,由虚而空。空则灵,灵则妙。外练一遍十遍千遍万遍。刻刻在身。由生到熟,由熟到巧,由巧到妙,表里皆妙,内外相合。不迟不滞,得心应手。神乎其神,明乎其明。功夫到极绝非一日,少学老用,方能得体。由衰变壮,由老返童,是大力士,是大修行家。祖师曰:   求之在己,成之自然。此论是十二论中最重要的一论,学者不可不知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论身体与四梢

技击之本,不外身体和四梢,身体为体,四梢为用,体不成用不灵.用灵不易,体成更难.体要通,须通臂、通肩。通体先求圆满周充,后达寸虚方空。太实气扑满身,则窒则夯。则不应用矣。〔所谓无气无力乃纯刚是也〕。   四梢贵有法,指掌要找位。虽云四梢但发之于体。手脚上下相隔,必须通体合用。所谓形于手指发于足踵也。这就是说明体用关系。体不离用,用必由体。练体练梢各有专工。非由名师指点,难以成功。〔所谓引进入门须口授是也〕。此外要懂周身大用,由已及人方尽其妙。此篇之论与上论养字有关联,望合而求之。
3#
 楼主| 月影之剑 发表于 2006-9-18 12:23:11 | 只看该作者
论架子

技击之道,不外内外家,各门各派,都各有各的架子。即所谓把势也。把势不离架势,而不知把势即八式,而非把势也。我们这门不叫势,也不叫式,而名之曰八法。与上述架势有所不同,并不以架子为重。全取法于自然。
所谓架子者,则死守成规,教者要求极严,丝毫不许走样,手身活动都固定在定势上,然日久天长,病则随之而出。架子越精,病也越大。把学者弄成木偶,腰挺身僵,只有直出直入,有竖无横,有刚无柔。一举一动,形同傀儡。如同有人掌握着,若尸骨之不化,终身不悔悟。纵使外观齐整,不过仅供表演走会卖艺而已。一无所用,即使用也不灵,不能制人,反为人制,此泥于成法不化之病也。
偶有明达,有所悔悟,愿意改正,然作病已深,也难摆脱,反不如初学者得力。究其原因,乃系失自然之故也。以下举例来说:武术中架势每多形于飞禽走兽,如虎踞龙盘,鹰翻兔滚,猿猴通臂,熊经鹤顶化为手势,本系法自然,但是一到架子上,就重在做作,失去自然。试问鸟兽的动作,是否象人一样,有尺度,有定型吗?不是自然而然而自发的吗?大则说法天法地,能说有一定形势有一定的架子吗?没有,肯定没有。统统的都是自来自去,自至自往。有自然之规律。可转,可变,可化。并不是个死架子。所以鸟兽勇猛的本能叫作“天兵”(有爪、有角、有牙齿、自生自长的武器而自卫)。人无天兵。必须练而后卫。所以有技击之道焉。叫作法天兵而自卫自防。我们既法天兵,自应取法自然,岂能泥于人为的架子乎?
然则能说架子不好,教人习武不要架子耶?绝对不是。架子全是好的,教人习武更必须要架子。非架子不能入门,非架子不能领会。然而要知道,架子不是没有自然。原始造架子者他也是取法自然,并不是他本人杜撰的。不过历经百年甚至千年。世世代代,代代教人。张传李,李传赵,赵再传张......一传一变,一教一改,成为每个人的私有架子,以致脱离了原始的形式。失去原创者的法自然的气息。将原来的活架子一变为每个人人为的死架子。遗害于后学,良可慨也。
当今学者,欲去此弊,不可不在架子上用功夫。应当随学随改。一手一势要追求自然。知其自然,得其当然。不拘不泥,善者留之,不适合者去之。总要由懂着而悟于自然。随便出手,神情自若,洒洒脱脱,旁若无人。由有法归于无法,以无法还于有法要在大小微微处求之。管见所及,方家以为如何?

论三品

在武学成就以后,根据他所得技击的成绩,与武道的深浅,程度可能不齐,有高有低。因之分为三品。又叫三乘。三品者曰入品,曰中品,曰上品。亦即上中下三乘也。
何谓入品?即能格斗者也。何谓中品?即能搏击者也。何谓上品?即能克化者也。品分三等不一,分论如下:
1、入品
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一步,能用其力,着重能格斗。能用师传的架势,招法纯熟。遇敌能以各势规格去应付。以架架闪闪躲躲之法克制对方,不为敌制。仅能止于格斗,此小乘之学也。
2、中品
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二步。有气有力,重在搏击,由上一步基础上,能运力到身体之某一部分,如手,腿,掌,搏而击之,连搏待打,击中含格非常凶猛。但失于过刚,刚则易折,每有失招失手之险。然而非平常之手所可当也。是由小乘进入中乘矣。
3、上品
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三步。由中乘有气有力化为无气无力。有刚有柔,亦刚亦柔,柔极则刚,刚极则柔,乃称神功极致。其遇敌也,伸手不见手,由有法入于无法,在无法中还有法,得其自然,用其当然,达到不然而然之妙。身形似流水,手快如风兴。登峰造极,变化无穷此为上品,达到上乘之学。
祖师曰:武功武功要得门宗,自来自长取法乎道。如去如来得其禅功。 虚灵至静又快又轻。教尔小子惟吾斯从,迷梦方醒。

论师徒

语云:师徒如父子。父慈子孝,师能徒尊。此自然之理也。为父者欲得孝子以光门庭。为师者欲得贤徒以广宗祠。所谓师访徒三年,徒访师三年者即此也,徒之贤者侠肝义胆,正大光明,尊师爱友,继承师传,保门护道,患难相扶,休戚与共。荣辱不分,贵贱不嫌,不忌不怨。终身相依。如是师乃放心,倾囊倒匣,竭诚相授,师诚徒义,水乳交融,共存共荣。反之则欺师叛 道,必招天殃,慎之戒之。
4#
 楼主| 月影之剑 发表于 2006-9-18 12:23:49 | 只看该作者
笔者的话

   我家藏有祖先所著的武当拳宗,当时黑白两道,对此颇为震动。都认为这是泄漏武术的海底(即工底)。颇招仇视和忌恨。但因先祖在督署当差,尚能稳避。并没外传。以后,因社会变迁,绿林英雄,渐渐绝迹。得以代代相传,一直传到我手,可惜于十年动乱时遗失无存。现在国家需要,在体运会支持下,和史学会的同志鼓舞下,本拟将这本拳宗整个追写出来,奈因我朽木之年,精力有限,只好分段陆续地追写。十二论是我学艺的根本,对我影响最深,记忆的比较清楚,所以先把它写出来,贡献给国家,交给群众,藉以发扬武术,以利后学,是所望焉。故刊于《武当》杂志作单行本。         内家渊源

   超出三界,不在五行。太空六合,方方正正。四面双出,久练成真。先有太和,后有武当。成于真武,传于三丰。六和神拳,谓之内家。此乃武当正宗也。三丰既得六合之气,更以十三势发挥六合之功。以拳纳于文字而成字拳。将少林翻而为内家,概本于此也。

   明末清初由王征南、单思南等假黄黎洲之说附以十三势,谓之太极,已非三丰武当拳矣。以后又以姓氏而成家。张说张有理李说李有理,更离王单之本,不可不知。总知无论什么拳,凡系自古标明创始人者,就已经说明该拳的本来面目,久系内家外家,自不混淆。望学者详加思考,了然若揭,岂待争辩耶也。

    武当十八字诀

   1、十字诀:敬紧径劲切,印擒微紧切。    2、八字诀:横竖撇按,提扫勾挑。

法里有字,字里藏诀。敌来犯我,以一犯五。正道行修,理中有术。术出于理,以术证理。以理行术,妙术真理,修理则成章矣。一气一神,内修道,外参禅。能得自然之气即是神仙,神妙之极,不能而能,以至无所不能。何况雕虫小技之技击乎?根本说法,胜过千篇经典,知根才能返本还原。非手舞足蹈之术也。   

       翻而成内家

   祖师翻少林而成内家,要在翻字上讲。翻者,反其道而行也。自得自应,无招无势。所以没套路,没散手,没对练,除此以外,非武当也。长身,气自然归丹田。降背,自然发四肢。能发轰震之力。   执笔写字就是练拳。笔画就是招数,动中蓄力,静中发力。一轰一震克敌于无形。一静全静,一动都动。一长全长,长长无限长。一降齐降,降降到底。一发全发,发发无限发。遇敌仰身似仰非仰。降背发力似俯非俯。不含不挺,要在翻字中求。人用我不用,人不用我用。反里还求正,逆中要有顺。人无我有,人有我则无(不为敌诱也)。

      意与神

   肩臂手肘,明劲易得,意神气力,暗劲难求。明讲丈尺寸,暗讲寸分毫。手中牢掌握,不可不知,暗起于本性,本字倒放,内中先写十盈,外里后写八字。一齐起,一齐落。输轴在腹前脐后。手握两仪,用时当中求。

       武当拳宗歌

   技击之道,武当正宗。无筋无骨,无肉无形。自然而然,内外通灵。大小由之,刚柔随之。忽长忽短,忽伸忽缩。忽高忽低,忽重忽轻。忽进忽退,忽虚忽实。忽有忽无,忽动忽静。手随心动,变幻无穷。十遍百遍,前遍万遍。多想多练,自然成功。    想得通,练得灵。越想越通,越练越灵。    大化小,多化少,有化无,无化有,静里求。

      字拳十二必要

   横必平,直必纵,间必均,际必密,端必锋,体必正,屈必轻,牵制必决,不足必补,有余必损,布置必齐,大小必称,写字行拳,其理则一。中正为主,左右为辅,主为令,辅为行。应行则行,不可强行。

       二十四字诀行功的名词

   1、上步七星  2、天翻地覆  3、软硬剪手  4、四穿手  5、阴阳拓手  6、锟翻鹏飞  7、五行化手  8、弄风三转 9、千变万化  10、夜观星斗  11、叶里藏花  12、国士无双  13、童子拜佛  14、哪吒闹海  15、蛟龙出水  16、白虎跳渊  17、龙翻云  18、燕子回巢  19、流星赶月  20、金风激浪  21、天地交泰  22、大闹天宫  23、见隐显微  24、尊师爱友   

   起势是正大光明,尾势是春龙起蛰。    以上二十四势,一势一字,有正有反,分上中下三路。笔笔相连,招招不断,见势出势,见手说手。精而通之,神而化之,妙而用之。

       三不三无

   三不:1、五不许变,2、七不应改,3、九不许离。    三无:1、无象归本,2、无位归真,3、无质乃妙。    宁神定性,聚精会神,方能得手而成字拳矣。

       武当十三势

   十三势出于人体,即九窍四肢也。内修主生死,外练主养生,技击致于质,非道者之所宜也。偶一试用,出于不得已焉。

       武当桩法          桩分内外,内三桩:1、正道  2、行修  3、束身。  外三桩:1、落地  2、运  3、托天。

此六桩有横有竖,有起有落,有加手,有内劲,神剑门之基本功也。结合三运大法,何谓三运大法?1、运手反正收放  2、运肘里外收放  3、运身起落收放。  所谓运者不是有意运,而是自来自去之运行也。要细参方能懂劲。

       窜珠论

   气讲流,血讲窜。谓之气流血窜。珠者圆活之珠也。人身有九曲之珠十八颗,有三曲之珠六十颗,全身共有圆珠七十八颗。有在本者有在梢者。静珠四十二颗,动珠三十六颗。都藏在周身骨节里。所以才能令人行走坐卧,活动自如,因之气血乃通。否则不知身上有珠,更不会用,则肢体滞而不灵。例如半身不遂的患者和瘫痪者,即因失去珠的作用所致也。练武者不知此则周身永远不通。整体外表虽动,然而一定不太灵活。这是失去珠之本能,绝不能达到武术之妙。窜者即用珠之法也。某珠窜至何处,就能使某处灵活。其效丝毫不爽,祖师曰:身中自有宝,自己不会找,只想聚其利(力也),一生是瞎闹。

       太和拳与字拳

   三丰祖师既精于少林,复以太和修真之道翻而为太和二十四法,称为武当太和拳,即二十四诀之字拳也。当时戒律甚严,择人而授,并不外传,并仅传法而不传诀。所以数百年来,人只知太和拳而不知有武当正宗字拳。太和拳乃字拳之一半耳,有法无诀,有歌无字,学此拳者要以写字为基础(即如修道筑基)。写字功夫到家,则拳自出矣。      明窗净几,执笔写字,即是养太和也。所以有字即成拳,兹将太和拳歌写出,加以对证,以利后学。

   歌曰:风吹荷叶乃字之点也。左右摇摆乃字之横也。飞云流水乃字之竖也。穿连不断乃字之勾也。踩步悬肘乃字之撇也。正气养性乃字之捺也。慢动快打乃写字也。环套八法乃写成之字也。欲求其详,另有图说,教尔小字切莫等闲视之。雍正九年春,瓜尔佳氏春记。         抄本太极拳内操功法

  吾家藏抄本《太极拳辑要》四卷,几经沧桑,仅剩残篇断简,每每忆及,令人痛心,善本未传,愧对后人,因此按照所得要领,列目追写,以供同道。   太极拳虽出于后人所创,但其源于武当十三势,开始尚能遵守三丰遗教,降至近代群贤辈出,传播日广,各有见地各有说理,加之年代久远,越传越缪,殆失武当真面目,重套路轻内操,以至舍本求末,现在追写功法,可能与一般不同,希望阅者详参,万勿鱼目混珠,而误人误己,仅陈忠言,以表愚诚焉。

           (一)周身大用篇

  太极拳法妙无穷,掤捋挤按雀尾生。斜走单鞭胸前站,回身得手把招封。海底捞月亮翅变,挑打软肋不留情。搂膝拗步斜中找,手挥琵琶穿化精。贴身靠近横肘上,护中反打又称雄。进步履揽肘下使,如封似闭护正中。十字手法变不尽,抱虎归山采挒成。肘底看锤护中手,退行三把倒转肱。坠身反走搬挽劲,斜飞着法用不空。海底针要躬身就,扇通臂上托穿攻。撇身捶打闪化势,横身前进着法成。腕中反有擒拿法,云手三进臂上攻。高探马上拦下刺,左右分脚手要封。进步蹬脚腹上钻,进步栽锤迎面冲。反身白蛇吐信变,采住敌手取双睛。右蹬脚上软肋踹,左右批手伏虎精。上打正胸肋下用,双风灌耳着法精。左蹬脚踹右蹬式,回身蹬脚膝骨迎。野马分鬃攻腕下,玉女穿梭四角封。摇化单臂托手上,左右用法一般同。单鞭下式顺锋入,金鸡独立站上风。提膝上打致命处,下伤二足不留情。十字腿法软骨断,指裆锤下靠为锋。上步七星架手势,退步跨虎闪正中。转身摆莲护腿法,弯弓射虎挑打胸。如封似闭顾盼定,太极合手势完成。全体大用意为主,体轻气圆神要凝。   附言:此篇内劲,源本出于字拳,故列入内家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(二)十三势操手要诀

  逢手遇掤没用盘,沾粘不离得着难。闭掤要上采挒法,二把得势急无缓。按定四隅正方变,触手即粘先上先。推挤二法趁机使,肘靠攻到脚跟前。遇机得势进退走,三前七星顾盼间。用身实力意中定,听探顺化神气关。身实不上得攻手,何日功夫四体全。操练不按体中用,修到终期艺难精。   此乃自练我内劲之功法也。要在“修”字上下功夫,不是推手,须知二人推手日久养成等待的毛病,遇敌容易被被对方摆布,不见敌手不敢出手,以致受制于人。切记,切记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(三)八法五步练功须知

  掤手两臂要圆撑,动静虚实任意攻。搭手捋开挤掌使,敌欲进着实难逞。按手用招似倾倒,二把来往不放松。来势凶猛挒手用,肘靠随时任意行。进退返侧应机走,何怕敌人艺业精。遇敌上前迫近打,顾住三前盼七星。敌人逼近来打我,内开正中定横冲。太极十三字中法,精意揣摩妙更生。   以上乃是解释八法五步也,如欲精进,须详参武当内功发手:   一、掤要撑  二、捋要轻  三、挤要横  四、按要攻  五、采要实  六、挒要精  七、肘要冲  八、靠要崩   劲由内发,势以手行,注意是神不是气,是神力相合之力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(四)武当修真二十字诀

  武当修真二十字诀即:一批,二内,三担,四搓,五谦,六沾,七随,八勾,九拿,十搬,十一软,十二掤,十三搂,十四催,十五掩,十六撮,十七坠,十八继,十九挤,二十摊。   用以上二十字诀作出冠顶五字经为:   批从侧方入,闪展无全空,担化对方力,搓摩试其功,谦含力蓄使,沾粘不离宗,随进随退走,勾意没放松,拿闪敌血脉,搬挽顺势封,软非用挫力,掤臂要圆撑,搂进圆活力,催坚截敌锋,掩护敌猛入,撮点致命攻,坠肘牵挽势,继续勿虚空,挤他虚实现,摊开即成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(五)动机十八在



歌曰:一掤在两臂,二捋在掌中,三挤在手背,四按在腰攻,五采在十指,六挒在两肱,七肘在曲使,八靠在肩胸,九进在云手,十退在转肱,十一顾在三前,十二盼在七星,十三定在有隙,十四中在得横,十五滞在双重,十六通在单轻,十七虚在当守,十八实在必冲。
5#
 楼主| 月影之剑 发表于 2006-9-18 12:24:53 | 只看该作者
武当拳宗

三丰祖师修道真言三则:

一、说我颠来我就颠,颠颠倒倒有根源。一三三一颠倒颠,三三重叠上九天。九天之上有九真,九真返还化一元。阴阳气数乃造化,顺则生凡逆成仙。
二、天上玄壶生青酒,地下玉池长红花。青酒红花千年药,饮酒观花不老仙。
三、天上玄女酒,地下王母桃。饮酒吃仙桃,三餐吃个宝。

练武二则:

一、心存武当山,山峰在眼前。不入玄岳门,难学武当拳。(朝山拜祖)
二、太乙神剑门,玄妙在字中。写字即成拳,行笔是练功。悟到自然得,无须学套路。(认门)

镇门印(二):

一、写字抒剑气,作画发文光。
二、有为之极归于无法,取法自然通神达化。
以上二印是本门镇门之宝,原系铜铸,早已遗失,现以石刻代替。大小与原来仿佛。此二印原本签于武当拳宗之首页和末页。

    秘笈五要

  一、引言:吾家祖传藏有武当拳宗,卷首载有秘笈五要,(原系行龙草书抄本)均于十年动乱中遗失。仅依所传和练功所得回忆追写,拳宗已经逐断分别载于《体育文史》和《武当》杂志。为了阐明武当太乙神剑门字拳基本功得真义,特将秘笈摘要追写,以供技击家参考。古抄本字句深奥,每感难懂,遂用边忆边写。无奈年老多忘,难免遗漏和错误。虽然写出,已非武当古本真面目矣。希望读者教正是本。

    目次

  1、神功极致   2、扶正却邪   3、三圣归一   4、武通于医   5、拳纳于字

  神功极致:
  
  全有全能谓之神,万有万能谓之妙。先天地之先乃全有全能。生天生地乃万有万能。有是能之根源,能是有之结果。修真练武均本于此,不可不知。
  技击之道,就是先求自身之有,而后显出外发之能。所以古人云:“练武不练功,乃是无油灯。黑暗竟瞎摸,迷途永不明”。神剑门主要以练功为本,拳术为末。功要内练,无形无象,潜移默化,不言不语,有象则乱,有架则滞。不言不语,暗自用功,此之谓也。功有多种,分列如下:一曰天衍功,二曰内观自在功,三曰五阳功,四曰五阴功,五曰五阴五阳太和功,六曰五神功,七曰五气功,八曰五雷功,九曰闪电功,十曰五音功,十一曰四光功,十二曰太岁功。功成方能练剑。剑有七星剑(天罡剑),有仙人剑,有天神剑。行功至极,以手代剑。气力均在于手。五神居于手背(五背),五气布于手掌(六掌),五力发于手指(十宣),要知武当真武磨针井,要晓剑河桥上石,铁杵磨绣针,工到自然成。此是武当真妙诀,吾传尔等,须自觉自悟。

扶正却邪

  道,是正道。邪,是旁门。正道,是人道修仙道。旁门,是百灵求人道。正道有法,旁门有术,不可混淆。吕洞宾曰:“今生难得今已得,大道难明今已明。今生不向来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生?”此乃说明已得人身要知得度,了三生。证实人与百灵求道之不同。
  求正道是夺天地自然之气,法天则地,法四时,知昼夜。
  百灵是求邪道,夺人原阳,吸人之精血。百灵之术多种多样求道之法则只有自然一个一而已矣。百灵术讲显形,容易为俗人所领会,仙道求内得,往往招俗人之唾弃。正如老子所说:“下士闻道大笑,不笑则不谓之道。”即此意也。
  百灵之术如龟蛇之吸引,龟吸以耳,蛇摄以舌。如龙听以掌,鱼性在尾。鲲鱼能化大鹏,鼠立可换蝠形。虽然百灵百巧,但始终难得人道。所以有诸多巧功,用麻醉之术,能为患者治病,用迷昏之法,更能惑人于不觉。似道非道,似法非法。是非之间,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。熏陶一时,遗害于将来。托诸巫医,装神充鬼,所以圣人不谈怪力滥神,此之谓也,道者岂可忽哉。

三圣归一
         
  圣者圣于人也,一知无不知,于不知中而自知乃真知。仙者先于人也,一觉无不觉,于不觉中而自觉乃真觉。古之圣人知而后能明,古之仙人觉而后能法。明而后得,法而后成。得其物成其务,由先天地到后天地,两者虽异而犹同。
  圣人知其理,著书立说。仙人得其道,内外双修。无圣其理难明,无仙其道不行。理出于固然,道出于自然。固然有限有度,用教化移风易俗。自然则无边无际,以造化显隐通微。教化有形,宣传于外。造化无形,修炼于内,以有形炼无形谓之修真。真在何处?就在人身,处处有精,处处有气,处处有神,以精化气,以气化神。神还虚再生精。依何而炼?曰法天则地,法天随天数而变,则地随地气而生。有中求无,无中求有,谓之有无相生(出于老子)。以有崖炼无崖,由无崖还于有崖。以时间觅空间,化成一体,谓之真一。如圣人诲人不倦,循序渐进。如仙人行功守恒。功到自成。说圣也可,说仙也可。吕祖祠有一楹联云:“称师亦称祖,是道亦是儒”。说明圣与仙殊途而同归。圣亦仙乎?其圣仙相合而神乎?道成自知焉。

  武通于医

  人都是外有肢体,内有性命。肢体父母所生,性命天之所赋。初生时天真无二,一切正常。年龄渐长,随时日而失真。加之四时气候,阴阳消长,生杀万物,肢体化生,时刻有变。情感性动,频于事务。因之天有不测之风云,人有旦夕之灾殃,遂有医道生焉。
  医理深奥,谈何容易。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,练之于己。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。由己而及人,对灾病挽而回之,拯而救之,莫视医道小术,实有回天再造之力。例如古之名医,有很多人是以道成医。葛洪通丹术而能为人治病即其明证矣。只因年代不同,医法不一。上古则用砭针之术而演变今之针灸。中古则用切脉闻问,演变为今之按摩,近代乃有开方服药以及手术,医术转变虽有多种,但是总归都离不开阴阳之道。例如内经里就有法天法地四时,法自然。先讲得道而后为医用。此不易之理也。武当内家功法亦出于此。先讲练己而后及人。文可治病,武可克敌。克敌是知己知彼,方能致胜。治病是扶正却邪,乃能豁然而愈。医者如不懂病之来源,安能除患者痼疾?明乎此不是医而自成医矣。

拳纳于字

  内家功法,视之无形,听之无声。总使人阐明于前代,但难传于后世,其原因是,非过即不及。语言繁琐,文字诡秘。令人找不到,摸不着。此乃违犯返朴之道也。正如武当楹联所云:“修玄妙诀无多语,识破原来笑煞人。”一如射箭无的放矢,言念及此,发愿翻而求之,乃将少林架子翻成内功。纳入文字之中。如此则有目的有着落。功法是由空间而求显实。余常谓徒曰:“写字抒剑气,作画发文光。”字是宏观,画是微观。写字作画在于执笔。笔有锋、有芒,锋芒向内是布气,锋芒向外是纵神,内劲出焉。笔动有阴阳,有刚柔,有吞吐,有伸缩,有转折,有迂回,有起落,有向背。思之于笔先,发之于纸后(力透纸背)。写字行拳同是在手,写字就是操手。手在乎自己,它是自己的手,亦动亦静,从心所欲。字有万千,功有多种,过多则不精,不及则不成。所以按四时二十四节,择出二十四字。以资便于操手。谓之二十四字诀。又称之二十四字拳,乃神剑门之字拳也。此中有术有法有数有诀,非亲传(口授)不可得。先悟后得,则万法归于一个运字而成字拳矣。
  晋时有白云上人者,道号紫真子。曾传书诀与王羲之,王羲之乃右将军,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,留名于后世。足证文武兼修,是有根源的。观夫书诀,它说明混元之理,刚柔之法,运用阴阳之道。其神、其气、其力,处处与内功技击相吻合,神心相印,余乃师之,遂有字拳之作,并以之用于单丁杀敌,多寡悬殊,竟能克敌致胜,实践之下盖亦神矣。
  我与白云上人,从晋到宋元,上下千百年,虽未见其人,而吾实得其道通其神。精诚所感,如同亲授。因此我称之为神传的神拳。
  字诀经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镌之于石,奇迹尚存,希望智者审之辨之,方知余言之不谬也。
  兹将书法之神、气、力,纳入技击,形之于字。综合出六字真言,以示后世。详列于此:字写龙行草,拳练急就篇。囷囤四围固,团团(混)囫囵圆。道道连连进,达达迭迭还。时时刻刻练,日久字通玄。

  附注(先祖所注):

三丰祖师不仅创有字拳,而且创龙行草书气行于字,别具一格。迄今蜀南川一带,民间尚存其楹联、条幅者。

论捣隙

  人都有一体,一体又都有五官四肢。所以动手时,要先观他的全体,如镜照影,必有突出,定有空隙。突出是硬,空隙是软,手出隙随。此自然不移之现象也。硬出而必失之于软。手出之隙,往往多不自知。所以,技击之道,首先讲捣隙。舍其硬而取其软(阴处软,如腋窝、腿里、以及任督、腹部等处)。打阴不打阳,打软不打硬。凡敌人越凶狠,越要出阳刚之手,纵使高妙也必有漏空之处。所以,要捣其隙,击其软而避其硬。如此不仅敌人先出之硬手化为乌有,而他更难自防矣。软处每多要害,着者必伤。祖师口传云:
  身法要裹得紧,正面观敌,侧身对敌。变脸打人,暗中出手,更能避对方捣吾隙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论出手和发手

  出手与发手不同,出手是行拳,发手是招法。出引要柔,发招要刚。引每多虚,发则必实。短出自卫,长发击人。反之短发制人,则必出长手以自卫。灵活运用,要长中有短,短里有长。长出则短发,短出则长发。长手在前则短手在后做攘手。短手在前则长手在后做攘手。短手要静紧,长手要松灵。如此则短不慢,长不远(迟),可以后发超前手。长手曲而柔,直而刚。短手要明柔暗刚。长手系用扔扬之劲,短手则用抓拿之力。短手由腕出,长手由臂发。手动身随,劲整力足。起则合提,落则分按。不急不徐,静中求动。动别忘静,左右逢源。出入自由,不封不闭不支不架。出手如鹰之准,发手如鹏之展。又静又快,先照后击。百发百中,如是则得出手之妙矣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论四病

  技击之道,乃内外双修。陶练心神气力之道也。学之纯,练之精者,方能一贯而成,如不谦身慎行,四病生焉。四病生,轻则学而无成,重则邪崇魔起,残废至疾。学者不可不慎。四病分诉如此:
  一曰贪:
  贪者是贪得无厌,学此顾彼。不问与自己是否适合。见着就学,东拼西凑偷偷摸摸的求成于一时,顷刻就想会一趟拳,几天就要会几趟腿。籍以人前夸耀,沽名一时。最终,拳不象拳,腿不象腿。表面上好似件件皆通,其实是件件稀松。可笑亦可怜。此其病一也。
  二曰邪:
  邪者是功乎异端。走入歧途。不入正宗,盲从瞎练,想入非非,狂妄自大,不求实学。竟抱幻想,一指可伤人命,半日便要登峰造极。招惹是非,丧生害命。此其病二也。
  三曰巧:
  巧者是独裁自专。一味占便宜,走捷径,学些个零零碎碎,见了张三那手好,就千方百计的学到手,见了李四那手强,就偷偷摸摸跟着学。东抄一把,西找一下,不管是否应用,以多为美,认为别人都没他鬼,没他乖。结果一无所成,什么也不是。落个跟着混,惹人一笑而已。此其病三也。
  四曰吝:
  吝者啬吝不肯用力也。明明能出十分力,他偏要省几成。点到为止,架子对了就算完事。既不钻研又不勤练。敷敷衍衍自以为得计。夏天不肯出汗,冬天又怕寒冷。教师一严,他则溜之大吉。以形象为玩耍,省劲就好。不求上进,专讲表面。如同吝啬之人,一文不出,还要摆阔气,走场面,结果不过欺人而自欺。此其病四也。
  有此四病障碍于前,虽名师也难教之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论内养外练

  内要心意坚,外要身手勤。意坚必诚,诚则静,静则虚,虚则灵。时时这样想,须臾不能离。先求浑元达到周充。后则由刚而化柔,由柔再反刚,刚极则柔,柔极自刚,至空至虚乃纯柔,无气力乃真刚。由柔化虚,由虚而空。空则灵,灵则妙。外练一遍十遍千遍万遍。刻刻在身。由生到熟,由熟到巧,由巧到妙,表里皆妙,内外相合。不迟不滞,得心应手。神乎其神,明乎其明。功夫到极绝非一日,少学老用,方能得体。由衰变壮,由老返童,是大力士,是大修行家。祖师曰:
  求之在己,成之自然。此论是十二论中最重要的一论,学者不可不知。
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论身体与四梢

技击之本,不外身体和四梢,身体为体,四梢为用,体不成用不灵.用灵不易,体成更难.体要通,须通臂、通肩。通体先求圆满周充,后达寸虚方空。太实气扑满身,则窒则夯。则不应用矣。〔所谓无气无力乃纯刚是也〕。
  四梢贵有法,指掌要找位。虽云四梢但发之于体。手脚上下相隔,必须通体合用。所谓形于手指发于足踵也。这就是说明体用关系。体不离用,用必由体。练体练梢各有专工。非由名师指点,难以成功。〔所谓引进入门须口授是也〕。此外要懂周身大用,由已及人方尽其妙。此篇之论与上论养字有关联,望合而求之。

论三品

  在武学成就以后,根据他所得技击的成绩,与武道的深浅,程度可能不齐,有高有低。因之分为三品。又叫三乘。三品者曰入品,曰中品,曰上品。亦即上中下三乘也。
  何谓入品?即能格斗者也。何谓中品?即能搏击者也。何谓上品?即能克化者也。品分三等不一,分论如下:
  1、入品
  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一步,能用其力,着重能格斗。能用师传的架势,招法纯熟。遇敌能以各势规格去应付。以架架闪闪躲躲之法克制对方,不为敌制。仅能止于格斗,此小乘之学也。
  2、中品
  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二步。有气有力,重在搏击,由上一步基础上,能运力到身体之某一部分,如手,腿,掌,搏而击之,连搏待打,击中含格非常凶猛。但失于过刚,刚则易折,每有失招失手之险。然而非平常之手所可当也。是由小乘进入中乘矣。
  3、上品
  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三步。由中乘有气有力化为无气无力。有刚有柔,亦刚亦柔,柔极则刚,刚极则柔,乃称神功极致。其遇敌也,伸手不见手,由有法入于无法,在无法中还有法,得其自然,用其当然,达到不然而然之妙。身形似流水,手快如风兴。登峰造极,变化无穷此为上品,达到上乘之学。
  祖师曰:武功武功要得门宗,自来自长取法乎道。如去如来得其禅功。虚灵至静又快又轻。教尔小子惟吾斯从,迷梦方醒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
收缩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武当太乙内功交流网 ( 辽ICP备05002256号  

GMT+8, 2024-4-29 05:03 , Processed in 0.100563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