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当|太乙|内功|养生|道家|站桩|静坐|修真

栖心子 发表于 2009-12-1 12:06:30

追本溯源寻千古 混沌初开武当生———(二)远古生星光

追本溯源寻千古   混沌初开武当生
二、远古生星光
梁英杰   王子鹏
武术及内功方术的起源,一般而言都会追溯到远古先民时期的“大舞”。
由于缺乏文字记载,我们在对武术及内功文化的起源时期进行考察时,仅能从传说及很少的资料中管窥其一鳞半爪。但是,如果从武术及内功文化本身上体察,在与这些资料相印证的过程中,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一遥远时期存留下来的碎片,构成了目前武术内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,甚至某些功法相当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。
在传说中,盘古开天辟地以后,宇宙天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,大地上孕育着各种生灵。然而,这一时期,天地初分、阴阳初判,宇宙虚空的一切形态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定律。天地之间要么炎热无比、要么寒冷刺骨,洪水泛滥、江河横溢、大雨连绵的现象经常发生。大地因此进入了一个潮湿阴冷,湿热交替的时期。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活,久而久之,远古先民的身体经常会出现关节不利、身体肿胀等疾病。然而继承了盘古薪火的后人们,在如何调养身体方面有着十分惊人的基因传承,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、实践、总结,终于成就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——“大舞” 。
《吕氏春秋•仲夏纪•古乐》:“昔陶唐氏(应作阴康氏,辨见《汉书•司马相如传》颜师古注)之始,阴多滞伏而湛积,水道壅塞,不行其原,民气郁闷而滞著,筋骨瑟缩不达,故作为舞以宣导之。”《吕氏春秋》这部书诞生于战国时期。只是较为粗略的讲述了远古时期的一种锻炼模式。这是最早记录着远古时期的先人们进行自我康复的锻炼方法。在后来的《路史•前纪卷九》中称这种方法谓“大舞”。”所谓“大舞”,实际上就是一种导引的内练方法。应当说明的是,其中的内涵在“教人引舞”这四个字中。“引” 者:导引、引动之意也。舞者;动其身也。这句话实质是说;引动其身。
远古时代“巫”、“舞”同源,因此,这种“大舞”也经常被研究学者认为是远古巫文化的遗存,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。在远古时期,巫师的舞蹈动作不仅有其仪式性,同样还有驱邪、祛病等功能。巫,作为远古时期最重要的氏族首领,往往是当时氏族中经验、技术、文化的传承者,掌握着当时最重要的“科技”,也就是说,在巫文化中,包含了在数百万年的历史时期原始先民的经验积累,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天文、地理和人体修炼方术。
这种“大舞”,在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,逐渐分化成不同的方面,在中医,成为按摩和导引术的先驱;在宗教中,成为道家重要的宗教仪轨,以及禹步和导引术;在民间,则演变成为巫鬼道之类的祈神、驱邪以及自发动功;在武术中,则成为一种具有神秘性的内功及武术功法。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气功热中,曾经流行过一阵“自发功”,基本上是这类功法的演变遗存。后来因为这种功法习练不当容易出偏,而逐渐退出社会舞台。
武当太乙门功法内容庞杂丰富,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功文化遗存,因此,这类功法在太乙门中不仅有比较完整地保留,从其功法本身看,太乙门内的相关内容则经过了继承和发展、提高的阶段。最著名的就是号称“六阳神功”的动功法。
“玉虚宫内图一张,展荡掌中动毫光。
伏兔穴居寄中指,混沌劈开轮上扬。
手照肩窝成拳隙,上齐腮耳沉掌强。
山人脚摇黄河水,砥柱中流稳一桩。
反背摔出封喉印,伏在切掌腋下藏。
命门丹田壮水火,左右探身应法长。
“六阳神功”是一种充分运动身体肢体运动的一种简单而易行的的方法,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这种方法使人身体中“阳经”首开,阴经在阳经真气流动的推动下,开经导脉,循行周天。“运气如九曲珠,绵绵不断”“荡涤经络阻滞,以期筋骨强健,肌肉丰轫”
无论从内练特性的考证,还是从外在形体动作观察。其中形神诸相内涵均与《吕氏春秋》之“大舞”所描述的内涵惊人的一致。令人惊叹,令人信服!
在武当太乙门内功理论中,通常把内功从形式上分成两个部分:1、以形引气;这一类的功夫主要是通过特定的身体形状、或者身体按着某一特定的规律进行运动。来达到身体内气按着既定的目标进行循经导脉。2、以气引形,通过特定的方式,让自身内部的真气发动起来,按着某些既定的形态进行一种有一定规律的运动模式,进行活动。从而达到使人身体健康消除疾病的目的。第一类的功夫,就是属于类似“大舞”“引动其身”类的锻炼方法。
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中很多内功都有这个功能,但是太乙门的功法和散乱没有规律的“自发功”相比又有很大不同。它通过特定的意识活动,调动身体内部真气按着一定的规律运行,当真气发动起来后,就会带动身体有规律的进行运动,做出形态各异的动作,时而龙腾虎跃之矫捷、有仙鹤翱翔太空之悠闲、有苍鹰展翅冲霄之勇猛……在运化中,充分的展示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灵的优美形态。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称这种练习方法为:太乙游桩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出,太乙门的太乙游桩在继承了“大舞”“引动其身”的核心内容的同时,又对自发动作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升华,从而由散乱变为“巡经运动”,从动作的杂乱无序变成有规律的运动。
太乙游桩在武当太乙门原有内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。它是武当太乙内功文化由内功内修转为外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。在行功中,各种各样生灵鲜活的形态的演化,均来源于体内真气沿人体经脉循经而走。真气在经脉行走的过程中产生的震动,导致身体外部形态发生各种变化,古人称此现象为“太乙循经”。“太乙游桩”不但可以使人经络通畅、筋骨强健,还可以开发人的智慧,使人的先天灵性得以开发、升华。通过体察真气在身体中行经导脉、奔流不息的宏伟壮观的气势,让人感悟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生活景象,让人感到发现这种“大舞”的先祖们宏大的智慧。
通过太乙游桩的练习,可以窥测到上古天真那充满神奇魅力的玄妙境界。那多姿多彩、变化万千的优美动作,那清晰、安静祥和的意识,和谐空灵的身体,都充分的体现了“人天合一”的道家修身境界。

栖心子 发表于 2009-12-4 10:04:51

理论是指导实际练习的方针,有这些理论的指导,在实际的修习中就不会走错方向。内功的练习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作指导,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偏差。至于你说的“好功夫”不单单体现在“打”上。“能打”只是功夫中的一个方面。应当承认泰拳是一种很能打的“拳种”但是也是很短寿的拳种。这样能打的功夫能说是好功夫吗?

栖心子 发表于 2009-12-6 08:16:16

这是中国武术界目前的现状,文革以后,随着社会的发展,功夫的含义在很多的方面都已经残缺了。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中,内功的训练是第一位的,我出身少林,在少林的训练体系中,《易筋经》内、外两经的训练是不能少于三年的。三年之后才是操拳。在武当太乙门也是一样。内功修炼是第一位的。基础功夫比如:身法、步法、手法要放在内功之后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人不被“拔苗助长”,才能有一个长久的发展,现在中国武术(包括散打队)的训练(除了大成拳等极少数流派以外)基本上是处在开始就练习招式,然后就进行负重练习,
民间的武术爱好者们在训练的时间、训练量方面都与散打队有较大的差距。如果按着正宗的传统训练,每天保持训练时间不低于六小时,五年的时间,打败泰拳不是难事。

栖心子 发表于 2010-1-29 13:49:32

六阳神功是六部初功的别称?
————反拉,六部初功是六阳神功的别称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追本溯源寻千古 混沌初开武当生———(二)远古生星光